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他人的反饋來調整自己的行為。通常積極反饋總是受人歡迎的,消極的、否定的反饋會讓人覺得不舒服。心理學家根據反饋的內容將反饋分為評價性反饋和績效反饋。華東師范大學學者潘曉紅通過腦功能成像研究,發現人腦對上述兩種反饋有不同的偏好。
所謂績效反饋,又稱“任務反饋”,就是將任務完成情況的客觀結果直接傳遞給接受者,比如,“這樣做不對”、“這次對了”等。而評價性反饋與績效反饋相比,不僅包涵任務相關的信息,而且更強調對某人某種具體能力以及人格特征的主觀評價,比如,“你真聰明”、“你真勤奮”或“你真愚蠢”、“你太懶惰了”等。
潘曉紅表示,評價性反饋會引發個體將思維聚焦在“自我”上,從而對具體任務的完成沒有多少幫助。相反,績效反饋可以明顯引發大腦的錯誤覺察和決策系統的活動,促使個體提高學習、任務績效,“信息反饋方式恰當,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以及促進個體自我概念的發展!
其研究成果《評價性反饋選擇性激活自我相關腦區:來自fMRI的證據》發表在近期的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神經科學快訊》上。
人的大腦皮層中線區域與“自我”相關,如果這部分區域的腦皮層比較活躍,就說明人正在思考和自身相關的東西,反之則是正在忘我于其他事情。那么,當聽到評價性反饋的時候,人們的心理活動到底是如何的?
“在聽到別人正面評價的時候,人們會非常關注自我。也就是說,如果家長和教師多夸獎和表揚孩子,將會十分有利于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如果領導也這樣做的話,將會十分有利于激發下屬的積極性!迸藭约t說。
潘曉紅也對實驗對象進行了績效反饋的實驗。她發現,實驗對象在接收績效反饋信息前后,其大腦皮層的任務監控區相對于其他區域異;钴S,而且在接收到負面的反饋信息時活動更明顯。
潘曉紅說:“這說明在工作和學習過程中,準確客觀的反饋信息,更能使學生和工作者專心于工作,提高工作的績效!
那么,家長、教師和領導怎樣才能運用正確的方式進行信息反饋呢?
潘曉紅認為,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日常的、非工作之外的情況下,家長、教師和領導應該多用積極的評價反饋形式,以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提高下屬的積極性,而不要用績效反饋式的信息傳遞形式。在工作和學習情境下,家長、教師和領導要實事求是,把真實的信息傳遞給孩子或者下屬,如果仍然一味地夸獎和表揚,就會使他們的注意力從任務轉向自我,大大降低學習和工作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