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9月,貴州大方縣興隆鄉獅子村13歲的廖崴,以563分的成績考上了中國農業大學。廖崴就讀的專業是中國農大理學院化學系。在他剛剛領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母子倆卻開始為學費犯愁。之后,廖崴在各界人士以及中國農大的幫助下,順利入學中國農大。
一年后,廖崴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到底是怎樣的?記者于2009年12月中旬前往中國農業大學進行了采訪。然而,廖崴在中國農大的景況,似乎并不如大多數人想象中那么樂觀。
都是貪玩惹的禍
“爸爸,我拒絕接受采訪”。
2009年12月12日上午,就在記者抵達中國農業大學,并與廖崴的父親廖清義約好采訪時,廖崴在食堂里對父親說,他不想再接受采訪。之后的幾天里,他一直沒有露面。
事情的起因,緣于2009年的期中考試。在這次考試中,他的無機化學只考了33分,位列全班倒數第一。
班主任杜鳳沛老師說,在全年級120名學生中,廖崴的成績并不好,一直處于倒數20名的群體中。2009年9月3日,廖崴參加了學校的英語分班考試。
“剛進校時,新生都要進行英語考試,并通過這次考試的成績來進行英語科目的分班。結果,廖崴的分數是全年級倒數第一名!
杜鳳沛說,他們第一學期主要的課程有高等數學和無機化學等科目。他很擔心,如果廖崴的考試掛科,并達到25個學分,他將會被學校按規定勒令退學。
父親在知道他的無機化學成績后,去了廖崴所在的3號公寓寢室,并讓廖崴猜測自己到他寢室去的原因。廖崴說,因為他的考試失敗了。父親再問他失敗的原因時,廖崴流著淚說,都是因為自己貪玩。
隨后,他打開自己的儲物柜,取出那臺筆記本電腦,遞給了父親,讓父親負責保管。在此之前,他一直喜歡用這臺電腦玩游戲!拔夜室獠蛔柚顾骐娔X的,是想讓他因過度貪玩,并導致成績落后而受到刺激后,自己自覺不玩電腦了。”廖清義說。
這次,廖清義的目的實現了。
老爸在校打工陪讀
剛剛進入中國農業大學時,13歲的廖崴就引來一片關注的目光。
2009年9月2日,他穿著墨綠色的短褲和迷彩涼鞋,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學校報到。
不少人至今還記得當天的情景:在農大的新生報到現場,這個身高只有1.41米,體重34公斤的小男孩兒格外顯眼。在農大主樓,廖葳一見到農大校長柯炳生,就一邊伸出手去和他握手,一邊說道:“幸會,幸會!”柯炳生樂了,一下子把廖葳抱了起來合影,并問他:“為什么報考農大?”廖葳一點也不怯場,大聲回答:“因為農大好唄!”
在當天的報到現場,廖葳告訴北京的媒體,他的理想是當科學家。他計劃2年修完農大學分,然后考碩士研究生,然后再用2年時間讀博士,用3年時間讀博士后。
因為廖葳年齡太小的特殊情況,中國農大安排父親廖清義在學校教學樓值班,邊照顧孩子。媽媽郝家瓊將繼續在南京打工維持家用。
說到兒子,廖媽媽很不放心地哭了?吹綃寢屃鳒I,廖葳就跟媽媽開玩笑地說:“你哭什么啊!這樣很丟我的臉哎!”一句話,把在場的人都逗笑了。
在中國農大,學校免去了他第一年的所有學雜費。
38歲的廖清義告訴本報,他每個月上15天班,每天工作時間是12小時,工作并不怎么勞累。每個月,學校會支付他900元左右的薪水。此外,學校還給他提供了食宿。吃飯在學校食堂,住處則是一個四個人住的宿舍,離兒子的3號學生公寓樓僅相隔一個足球場。
廖清義很滿意現在的陪讀條件。他每個月需要從工資中取出600元來支付廖崴的所有日常開銷,并略有積蓄。來北京半年多,他陪兒子去了天安門、故宮和長城等地。
每個星期,他會去兒子的寢室里看看他,或是兒子直接穿過足球場,去他的住處。“我現在就是想盡量讓他獨立,并不時刻都在他身邊。”廖清義說。
少年神童的“浮躁”
很少有一位大學生,會像小學5-6年級的學生一樣在課堂上嬉鬧。
但廖崴卻恰恰是這樣一位大學生。這位在班主任杜鳳沛老師眼里的孩子,“上課總不聽話,態度不認真,老是愛在課堂上嘻嘻哈哈的!
杜鳳沛老師說,廖崴在情商上還是一個小學生,而智商方面基本上還是一個中學生的水平。這位在大多數老師眼里“聰明、接受能力強、反應快、理解能力強”的大學生,卻有著另外的一面“提問題的時候,看上去很明白,有時候似懂非懂。上課時,偶爾還會突然跑出教室去!
“浮躁!边@是班主任杜鳳沛總結的廖崴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在中國農業大學的3號學生公寓寢室里,和廖崴住在一起的有6位同班同學,年齡均在18-19歲。離他老家最近的,是一位來自四川的室長。在室友們的印象里,這位13歲的室友很調皮,老喜歡給別人取外號。之外,身高1.4米的廖崴,還喜歡跟一位來自東北身高約1.8米的室友嬉鬧。幾乎所有室友都知道,廖崴最喜歡看動畫片《火影忍者》。平時,廖崴還喜歡在校園里和同學打羽毛球。
剛進大學,廖崴就參加了學校的武術協會。父親廖清義至今也不知道他到底在這個協會里做了些什么!斑M了大學后,不用天天監視他了,讓他自己慢慢去把握吧。”
和寢室里其他幾位室友一樣,廖崴也喜歡玩電腦。剛開始,廖清義的勸說,始終讓兒子無動于衷。最后,他不再管兒子了。他想等兒子因過度玩電腦,而讓成績一落千丈并受到刺激后,自己自覺不玩電腦。
廖清義的方法果然奏效。期中考試后,廖崴的無機化學只考了33分,名列班上倒數第一名。之后,他果然將筆記本電腦主動交給父親代為保管。
老師憂慮老爸樂觀
翻開廖崴那本高中畢業留言冊,他的同班同學給他的留言里充滿了溢美之辭。在這些留言里,我們發現,他被不少“天才,神童”之類的詞語所定義和修飾。
班主任杜鳳沛說,廖崴浮躁的心態,在于之前被大家捧得太高!霸趯W習方面,必須要和其他大學生的要求一樣,不能降低。如果處處都搞特殊,那將來走上社會后,誰讓他呢?”
與杜鳳沛的憂慮相反的是,父親廖清義卻對廖崴的未來充滿了樂觀。
廖清義說,他像兒子這般年齡時,“還在讀初中,啥都不懂!焙妥约合啾龋瑑鹤颖人斈暌獜姷枚。接受采訪時,廖清義一直在強調,對兒子的教育和管理,要采取引導的方式,而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采取一種粗暴的方式進行教育。
杜鳳沛老師的憂慮并非毫無來由。他說,北京的一些大學曾開辦過不少“少年班”,但部分“少年班”的成才率僅為20%。在任何一個“少年班”,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這些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都特別強。少年班的特殊性,一方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但競爭也可能產生非理智的言行,有些孩子一時成為“落伍者”,就很可能會沮喪、嫉妒,可能對他人和集體產生排斥心理。
“我們不要對廖崴抱太多的希望,一切都還要看他未來三年多的努力。也不能給他施加太大的壓力,壓力過大,對他也是一種傷害,需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倍砒P沛說。
廖清義同意老師的“需要引導”說法,但他的想法更為樸實一些,他認為,如果從今開始,兒子不再貪玩,那他完全可以按照預期設計那樣,順利畢業,并考取研究生和博士等。
在接下來的兩天里,在中國農大的寢室和學校網吧里,記者與廖清義都沒有找到廖崴。室友和父親推測,廖崴可能去圖書館看書去了! F州都市報
專家分析
常人對“超常”兒童更難把握
這個時代不缺神童,時不時蹦出來一個。心理學家指出,“超常”兒童的最突出特點是,認知能力(或智力)優異。
個性方面,根據美國的研究,“超常”兒童性格內向者占60%,比普通人性格內向者占30%明顯要高。優異的認知能力加上偏向獨處和反省的性格特點,使常人對“超常”兒童更難把握。
“超常”兒童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間發展不平衡!俺!眱和毡楹闷嫘膹姡笾,但他們的發展態勢并不一樣。一些“超!眱和欣硐、有抱負,學習主動自覺,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具有自我調節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自信、有獨立性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另一些“超!眱和,盡管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興趣飄忽不定,靠老師或家長的監督,學習和行為表現時好時壞,情緒易波動;還有一些“超常”兒童在智能表現優異的同時,性格或行為、習慣等某些方面存在較突出的問題,如自私自負、孤僻、嚴重說謊、不合群等,影響了他們的超常發展和成才。
延伸閱讀
江蘇“少年”大學生!罢胁粷M”
1977年,13歲的江西男孩寧鉑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寧鉑引發了全國性的神童熱。中國科大決定成立少年班,對這些早慧少年進行超常教育,并獲得批準。而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相繼開辦少年班。但近年來,已有不少高校相繼停招。
東南大學少年班自從1985年開始招生,如今已不再單獨編班,每年招生人數約10人,要求在15周歲以下,但近幾年常常錄不滿,2005年只招到1人,2006年只招到2人,2007年也是2人。被該校錄取的少年大學生,編入吳健雄學院學習。吳健雄學院的鐘輝副書記說,這部分少年大學生主要是高一、高二年級提前參加高考的。有部分學生表現不錯,比如今年畢業的兩位學生成功申請到美國大學深造,并拿到獎學金。但也有一些少年大學生進校后并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活,不盡如人意。
南理工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04年入學的新生年齡最小的也只有14歲,2005年入學新生有兩名15歲學生,2006年錄取新生有兩名15歲學生。而2007年入學的新生中,除了1名14歲學生,還有5名15歲的學生。所有少年大學生都是混入普通班級培養,學校也沒有針對他們的特殊政策。少年大學生成績中等,不算刻苦,但的確比較聰明,同學們也都親切地把他們看成弟弟妹妹。05級的程浩進校15歲,被大家評價為“很善于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拿過二等獎學金。
平視“少年班”
少年大學生盡管鮮見,但他們的出現并沒有超出生活現象的“幅度”,也就是說這些人雖為數不多,但不是從來未見,因此不值得大驚小怪。人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造成了人與人間在學業上的快與慢,成長節奏上的高與低,興趣愛好上的同與異。少年大學生作為比較聰慧的“一族”,在差異上屬于“優異”的一類,而小小少年跨越年齡局限考入大學,正是“人有差異”的一種實證。讓有能力的年少孩子早上大學,這也是教育公平的體現。教育公平,不僅意味著提供教育條件的均衡,也包含著求學者深造機會的均等。有潛力、有能力的孩子,還硬拖其與同伴“一齊走”,初看起來是“一視同仁”,實際上并不公平。就教育的充分程度而言,讓不同差異的孩子各得其所,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
少年大學生的出世,為教育出了更為具體的因材施教的“試卷”。因材施教,叫了很多年,但如何真正從教育對象出發,按照被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度、有質量和有前瞻意義的個別化、個性化教育,同時社會也能提供讓這種個性化教育存在和發展的條件,仍然是值得人們思慮的。
基于此,平靜看“少年大學生”,平心論“早慧小神童”,平視待“個案尋常體”,平衡做“教育煩心事”,這是當務之急。不要把“少年大學生”捧殺,那種把他們當成超“天才”看待的,其實就等同于把他們當成“怪物”對待的。
同樣,對“少年大學生”也不要罵殺。前幾年,大學也辦過“少年班”,后來各種結果都有,有的很出色,有的表現平平,有的心理有了障礙,等等。我們不能因為有人出色而大唱贊歌,也沒有必要因為有人平庸而大動干戈,更沒有必要因為有人走神而否定實驗的可行性。我們希望少年大學生棋高一著,但也不能過分苛刻。退一步說,即使“早慧”的后來不怎樣,我們也不要變成“勢利眼”,寬容是必須的。
把少年大學生的事想清楚了,也許就沒有更多節外生枝的“新聞”了,成也罷,敗也罷,重要的不是“炒”出了什么新聞,而是引申出了什么道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