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戰爭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引導下,許多煤礦工人投身革命,參加紅軍,加入共產黨。他們發揚煤礦工人“特別能戰斗”的精神,橫刀立馬,征戰南北,在推翻反動政權、實現民族解放和建立新中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作出了不朽貢獻。其中,開國上將楊得志,就是從安源煤礦走出來的閃光人物。 楊得志(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原名楊敬堂,湖南醴陵縣南陽橋三望沖人。其父是個鐵匠,家里生計困頓,食不果腹,朝不保夕。他家有14個孩子,多數或因饑饉而餓死,或因病不醫而夭折,最后只剩下他與一個哥哥和姐姐。 楊得志從小跟著父親學打鐵,以補家計。但破屋偏遭連陰雨,在他11歲那年,母親積勞成疾去世,于是父親忍痛把他送到離家十幾里外的地主家里當牛倌,為地主放牛。他整天挨打受罵,吃不飽穿不暖,吃盡了苦頭,也受盡了委屈與欺凌。在他13歲那年,日子更加難熬。當時他姐夫正在安源煤礦當礦工。為了不被餓死,并減輕家里負擔,父親又做出了無奈的決定:讓楊得志與他19歲的哥哥楊海堂,投奔在安源煤礦工作的姐夫,下窯挖煤。臨別時,父親一再囑咐兩個孩子:“要做一個有志氣的人!” 萍鄉離醴陵100多里,中間隔幾座大山和幾條河。哥倆從沒出過遠門,兩地雖通火車、汽車,但他們沒錢買車票,只好背著行囊與干糧,跋山涉水,曉行夜宿,走了幾天,終于到達安源煤礦找到了姐夫。 然而,在礦上找工作并不容易。姐夫把哥倆領到工頭那里,請求工頭安排哥倆下井挖煤。但工頭看楊得志個頭太小,不準下井,只讓哥哥一個人下井。他們一再求情,工頭“才開恩似的讓他當了挑腳(挑煤的挑夫)”。挑一擔算一擔的錢,有沒有煤挑,他們不管。哥哥怕楊得志挑煤被別人欺負,主動放棄下井的工作(那時下井每天4角,挑腳每天2角),與弟弟一起干挑腳的營生。從此,他們一家三口人都在安源煤礦當礦工。 挑腳是一個許多人都不愿意干的活計,勞動強度大又不掙錢。楊得志只能以稚嫩的雙肩,挑起一百多斤的煤擔子,在煤礦穿來奔去。其艱苦程度,今天實難想象。據楊得志回憶:“穿綢子褲的工頭,戴文明帽和白手套的外國人,心比煤還黑!薄笆至嘀材景糇铀蓝⒅覀,稍不順眼,棒子就落到我們身上!薄拔覀円惶斓酵碓诿荷缴吓、在煤車里滾,一身一手一臉墨黑墨黑的像個黑人似的,連吐出的口水都是黑色的!薄肮と酥猩〉暮芏啵ゎ^從來不管不問,還說這是煤礦,不是醫院……不干的半分錢也沒得!誰生病誰就走,走得越遠越好!”煤礦童工的艱苦磨練,使楊得志形成了堅強剛毅的性格,這種性格對他參加革命工作,以致戎馬一生,都產生了積極而持續的影響。 當時,黨對安源工人運動加強了領導,建立了黨組織和工人俱樂部。楊得志和他哥哥楊海堂很愿意聽工人俱樂部負責人的演講,認為講得很有道理,說到了煤礦工人的心里。他們哥倆參加了罷工,逐漸懂得了工人為什么受苦,決心必須推翻這個“洋人和老板的天堂”,讓窮人翻身過上好日子! 1928年1月,17歲的楊得志與哥哥毅然決然參加了紅軍,被編入工農革命軍第7師。可惜的是,他哥哥楊海堂在當年8月的一次戰斗中,英勇犧牲,成為革命烈士。 后來,楊得志跟著毛澤東上了井岡山,參加了五次反圍剿斗爭,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連年領兵征戰,縱馬馳騁,揮戈沙場,功勛累累,戰績赫赫,38歲任第19兵團司令員,成為我國著名軍事家、革命家;1951年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任南京軍區司令員;1973年任武漢軍區司令員;1980—1987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