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百年老企業萍礦集團,有一批老黨員、老戰士、老勞模,他們曾為國家、為企業作出過突出貢獻,是企業的寶貴財富。在喜迎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本平臺特開辟“數說100年•萍礦英雄譜”專欄,系列報道一批獲得國家紀念章的老戰士、老黨員以及老勞模等身上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紅色經典故事,再現他們的斗爭精神、革命精神、拼搏精神、工匠精神。 今天推出的是——抗美援朝老兵文錫芝:三赴朝鮮 兩次榮立四等功 拉開臥室的抽屜,文錫芝老人小心翼翼地取出層層包裹著的一沓證件和一個鐵盒。他曾經經歷過的那段崢嶸歲月,也隨著那一張張泛黃的照片、文件和略微褪色的各類獎章一道,緩緩展現在眼前。 文錫芝今年87歲,15歲參軍,于1950年1月1日正式加入二野第四兵團第十三軍37師司號連,任司號兵(后改為警衛四連)。1951年,由于表現優異,文錫芝被選為連隊代表,參加了第十三軍首屆英模代表大會。之后不久,文錫芝便聽到了部隊要抽調一批戰士赴朝作戰的消息。“打美國人,我一定要去!”為表決心,16歲的文錫芝與戰友寫下血書,最終被選至補訓師三十八團,如愿加入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朝鮮。 作為團部一員,文錫芝的主要任務是連接國內及朝鮮前線——帶領新兵赴朝并將傷兵從戰場帶回國內。1951年下半年,文錫芝在四川接到了一批新兵,與他們一路乘火車抵達遼寧,背著干糧開啟了首次赴朝征途。 穿越中朝邊境線只能步行。為保安全,部隊均是夜晚行軍,從遼寧到朝鮮平壤附近得走小半個月的時間。白天,部隊只能躲在山洞中;夜幕降臨后,部隊便開始行動,直至黎明到來。夜晚行軍并非完全安全,文老回憶“美軍的飛機有探照燈,只要見了人就扔炸彈;炸彈還能躲一躲,但機槍掃射沒法躲,部隊還沒到平壤就有新兵傷亡!币宦纷摺⒁宦范,新兵部隊終于艱難抵達平壤。文錫芝配合各單位完成了新兵交接工作,同時等待各個單位將收治的傷兵集中,再送回遼寧本溪治療。每次在平壤交接大概需要一個月,再加上往返路程,一趟來回便是差不多兩個月時間。 將過冬棉襖中的棉花取出便是夏天穿的單衣,冬天如果沒發新的棉襖便只能受凍……就這樣來來回回,文錫芝在1951年6月至1952年2月短短8個月的時間內,三赴朝鮮,在槍林彈雨穿梭,保障了大批戰士在中朝之間的順利流動,并因此榮立四等功。雖未曾親上戰場最前線,但面對的炮火與子彈同樣無情。文老摸了摸右耳后方被炮彈碎片擦傷的痕跡,不愿多說那些經歷過的槍林彈雨和慘烈現場。 1952年,文錫芝帶領新兵在鴨綠江附近修建飛機場,由于工作主動、積極,再次榮立四等功。1953年停戰后,文錫芝所在的三十八團改為健康團,駐扎遼寧,組織歸國負傷戰士的治療、康復工作。1955年12月,健康團圓滿完成任務,文錫芝轉業回到萍鄉,被編入預備隊第一類步槍手,后經民政局介紹,于1956年前往高坑煤礦工作,直至1992年退休。 煤礦工人、勞動工資科、工會、辦公室、總務科……在高坑煤礦工作的36年中,文錫芝一直堅持“吃苦在前”,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前后在十余個崗位上發光發熱。1960年后,他主要分管工農關系工作,有一次礦上需征用一塊土地,當地村民便要求礦上出資十余萬元。這在當時并不是小數目,文錫芝便想著是否有辦法能夠省下這筆錢,隨后他便一頭扎進檔案室。功夫不負有心人,天天泡在檔案室尋找土地資料的文錫芝,最終將年代久遠的土地證一一找出,并多次去往實地察看、對照,與村民擺事實、講道理,為礦上省下了這筆十余萬元的購地費用。 “當兵時要當好兵,當工人時要當好工人,退休之后就要當好退休工人!边@是文老反復提到的一句話。退休后,文老熱心公益,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更在萍鄉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期間,承包了家門口小區內的牛皮癬清理工作,是社區里有名的熱心腸。 從部隊到單位,再回歸到社區、家庭,文錫芝一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闡釋著什么是責任和擔當,詮釋著“紅色精神”的真正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