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煤價已下跌三成,很多煤企更是巨虧,不得不通過降薪、甚至停薪留職、內部休假等手段來降本增效。目前煤炭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67.7%,處于16年來最高水平。在泥濘中艱難前行的煤炭企業,能否在未來幾年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是所有煤炭人目前比較迫切需要了解的重大命題。 2015 年以來經濟增速不斷放緩,在中央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大背景下,此前拉動GDP高速增長的傳統行業景氣度持續下滑。而高耗能產業集中在傳統產業,傳統行業的低迷限制了煤炭消費的回暖。 從當前煤炭現狀分析看,煤炭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并存還會延續一段時間,無論從國內還是全球看,無論是煤炭,還是社會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要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 目前煤炭企業更應當直面現實,尋求創新。一是研究需求創造需求,主動開發市場接受的新產品和創新服務,例如發展新型煤炭化工等;二是通過精細化管理進一步降低成本,以更低的價格向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 當前煤炭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根據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各類煤礦產能相加已經超過50億噸,而2015年官方給出的煤炭消費量僅為35.1億噸。50多億噸煤炭產能如同懸在煤炭行業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時刻警醒這個行業,控產量是當務之急,行業脫困根本出路在于“去產能”。 2015年12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將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重點是推動“僵尸企業”退出,支持地方在淘汰煤炭、鋼鐵行業落后產能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等。 12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會議提出,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 雖然去產能過程艱難,但從中央到地方信心堅決,未來供給過剩的狀況可能會發生改變,這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當前供需兩端擠壓價格的現象,有助于修復煤炭等行業失衡的供需關系。 煤企脫困路上,所有的企業都活下來是不可能的,有競爭力的企業想要活好,必然以管理松散低效、煤質環保差、安全隱患多、經營成本高的企業退出為代價,向死而生,鳳凰涅槃。 煤炭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煤炭行業大致處在衰退后期和簫條前期,遠沒有到簫條的中后期。因為并沒有看到大規模的產能退出和實質性的兼并重組,所以煤炭行業并沒有真正進入到簫條后期。只有很多企業不再存在,才能說看到這個行業復蘇的曙光,這個階段最少也需要兩年左右時間。 此外,在非化石能源占比20%的目標下,能源生產和消費“飄綠”進程預計加快。當前經濟步入新常態,能源消費低速增長、市場供需寬松的格局,也為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提供了契機。后續新能源的發展將是未來的大趨勢,而轉型升級則成為煤炭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那么,面對當前煤炭形勢,我國煤炭經濟如何走出困局呢? 從煤企自身層面看,首先雖然產量是煤炭企業立身之本,保量很重要,但不亦過分追求;其次,在當前市場形勢下,單從煤炭行業來講,應當大力發展以煤炭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最后,煤炭企業應以開放協作的姿態,去做成一個新的市場,利用互聯網思維聯合煤炭上中下游,把采購、物流、交易、期貨、數據結合起來,做成一個新的局。 市場的春天還沒有到來,苦日子還在后頭。但我們不能靜靜地等待春天,煤炭企業也不能坐等市場的春天。這一輪行情過后,能笑到最后、能屹立不倒的,才是真正的強者。是誰,這個答案只有交給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