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至今,煤炭的生產和消費已呈現“負增長”態勢。根據煤炭運銷協會快報數據,前三季度,全國煤炭產量累計完成27.19億噸,同比減少1.32億噸,下降4.62%;全國煤炭銷量累計完成25.86億噸,同比減少1.53億噸,下降5.57%。 盡管產量有所下降,煤炭產能過剩卻已成定局。多家研究機構預測,中國煤炭消費峰值大多集中在45億-48億噸。目前全國現有煤礦產能40億噸,在建煤礦在10億噸以上,還有部分違規建設煤礦的產能,即使考慮今后一個時期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全國煤炭產能過剩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然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部門主任薛靜卻認為,中國的情況比較復雜,不同地區的能源結構、消費水平完全不一樣,因此過剩是中國經濟的梯級式過剩,而不是全盤過剩。 薛靜稱,發達國家早就于1960年左右從煤炭時代轉型到油氣時代,目前已進入新能源時代,而中國尚處于油氣替代與新能源替代混合階段,工業化階段還沒有完成,“再加上我國煤炭的稟賦優勢,煤炭還沒有完成它的歷史使命。”薛靜說。 近些年來,煤炭價格持續下跌,再加上其產能嚴重過剩,導致了煤炭的不景氣。在面對煤炭行業的“寒冬”,中央高層似乎有些坐不住了。在2014年7月份,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建立了煤炭行業脫困聯席會議制度,據記者了解,脫困聯席會議已經召開了43次。 煤炭行業的產能過剩,其背后是大量的錯誤投資,而錯誤的投資又是此前存在的虛假的市場景氣信號所引起的。2008年政府的一攬子刺激經濟計劃造成的景氣幻覺就是虛假景氣信號,其實醞釀著更大的危機,比如經濟結構調整滯后問題事后導致大量企業破產。 12月份,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中央企業增效升級。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實行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 高層的這些舉措,無疑是對當前我國煤炭產業脫困所指出的明確路線。 以前中央是主要強調需求側,要求拉動總需求,但不強調結構改革。而供給側改革主要強調的是結構性改革,例如減少對資本的管制,使得資源依賴市場機制,朝著回報率高的方向配置。這樣,減少投資的管制,增加投資的渠道,使得市場主體自組織地提供更多的新的差別產品,這就是供給側經濟學的要旨。運用供給側經濟學是希望減少對市場過程的扭曲,提高經濟效率,提高資源配置利用效率,促進創新,提高經濟的動態效率。